在生活的道路上挫折是无可防止的,甚至霉运、逆境都大概不期而遇。面对逆境是赢、是输,取决于一个人是不是拥有了挫折耐受力和顽强的意志。
面对不幸和挫折,每一个人都会有完全不同的选择,普通人一般把不幸视为生活的逆境,觉得是命的不公,目前的很多父母都期望我们的孩子成才,都期望自己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将来,但却陷入了教育的误区。
有些父母觉得,再苦不可以苦孩子,生活上宁愿自己不吃不喝,也不让孩子受委屈,只想用我们的肩膀和手撑起一片天,扛起一块地,给孩子们一条平坦大道。天气变了,爸爸妈妈生怕孩子冻着,快点催促着装;衣服脏了,爸爸妈妈生怕孩子洗不于净,快点代劳了;参加军训,爸爸妈妈生怕孩子累着,饿着,快点去关怀……有些父母觉得,让孩子多读一些书,长大就不吃苦了,全力以赴让孩子从婴幼儿园起同意最好的教育,目的只有一个,考上大学,为了“100分”,父母几乎包办了孩子的所有,在很多家庭中孩子连吃饭、着装如此的事父母都要操心,有些孩子甚至连擦桌子、扫地等如此简单的家务活都不会做;有些父母还错误地觉得多给孩子积蓄一些钱财,以后他们就能少吃苦了,结果是忙了票子,忘了孩子……
在长辈们特殊的关怀和照顾下,孩子们一次次地与能磨炼他们成长的艰难困苦,失败挫折失之交臂;在抚摸包围的顺境之中,孩子们从小培养了“要风得风,要雨得雨”的优越心理,所以就不可能拥有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的勇气和经验,因此稍不如意或不顺心,便要“精神崩溃”,一旦遭受挫折,不是无所适从,一蹶不振,便是怨天、怨地、怨爸爸妈妈、怨社会。日常如此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由于没办法经受批评、委屈、失败、挫折问题,带给学生品德和心理上的问题已经太多,应该引起大家的考虑。(具体可查询智择优择校网《4个方面帮爸爸妈妈认识挫折教育》的教育办法)
有人看见一只幼蝶在茧中挣扎了很长时间,感觉它太累了,出于好心,便用剪刀小心小心翼翼地剪开茧壳,让这只幼蝶轻松地爬了出来。然而不大一会儿,这只幼蝶竞然死掉了。原来,幼蝶在茧中挣扎是在训练自己,让身体愈加结实,肩膀愈加有力,以便使自己从茧中出来后可以存活和飞翔。可见“替蝶破茧”恰恰破坏了这只原本可以翩翩起舞的蝴蝶的生命力。
由这则故事大家得到了孩子为什么娇嫩、不堪一击的症结,“好父母”为了孩子,提供无微不至的呵护,而忽略了孩子们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应该去面对困难和挫折,也忽略了拼搏奋斗是孩子训练的过程。抹杀了孩子创造的天性和主动探索的精神,剥夺了历程失败的机会,培养了孩子依靠性过强的问题,使孩子以后很难面对困难,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。
体长、善跑的非洲豹捕住猎物瞪羚时,不是立马上其咬死,而是有意识地放生,然后驱赶尾随而来的豹崽去追赶失魂落魄的瞪羚。小豹追赶一阵若停止脚步,母豹会怒张大口,毫不留情地撕咬小豹。小豹开始惊叫躲闪,但非常快领悟到母豹的意图,便抖擞精神奋力狂追死里逃生的瞪羚。非洲豹这近乎冷漠的教子之道,给人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:孩子要从小培养存活能力和角逐意识。而这种能力和角逐意识,只有在历程磨难中获得,愿所有父母从非洲豹教育小豹中悟教子之道,和非洲豹一样,用爱心加“狠劲”和坚持到底的精神,将孩子培培养具备坚强念志和存活能力的人。